2022.2学习资料:项目活动《你好,小蚂蚁》
日期:2023-02-23 13:48:01  浏览量:1357

一、活动缘起:

九月末,天气逐渐转凉,身边的一切似乎悄悄发生着变化,枫树叶开始变换它的色彩,橘子缓缓褪下绿装,露出星星点点的橙色,草地一眼望去不再是碧绿碧绿,似乎披上了一层枯黄色的雾纱......满眼所及,都在为秋日的来临做足了准备。然而此刻,中一班的孩子们却无暇顾及周围美丽的景色,他们被微观世界吸引,三五成堆,蹲下身子,观察着彩砖缝中忙忙碌碌的小蚂蚁。

“它们为什么都在线线里爬啊?”彤彤好奇地问。“缝里有泥。”小楷拿着一根小树枝在彩砖缝里刮来刮去,把泥巴都翻到出来,“你把小蚂蚁的路破坏了。”彤彤很气愤,然后用手把泥填了回去,“它们要去哪儿?”“是不是去找吃的?”“小蚂蚁吃树叶。”岚岚把手里的树叶盖在小蚂蚁上面,“我也要去摘树叶给小蚂蚁。”孩子们跳上木箱子摘来了很多树叶,“太多了,小蚂蚁要压死了。”曼妮焦急地喊了起来,“它们怎么都不吃啊。”观察了好一会,孩子们都发现了这个问题。“蚂蚁是不要吃树叶,它们要吃水果。”“我这边有果子。”启航摘了一把香樟树果子,把果子均匀地摆在树叶堆边上,但是很可惜,小蚂蚁绕开果子继续忙碌地爬来爬去。“它们为什么都不吃啊?”“小蚂蚁喜欢吃什么呢?”孩子们更好奇了。

忙碌的小蚂蚁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大家蹲下来猜测小蚂蚁匆匆忙忙地干什么去呢?会不会是去找食物?为什么小蚂蚁不吃树叶?为什么小蚂蚁不吃香樟树果子?围绕着“小蚂蚁吃什么”的话题孩子们展开了讨论。小小的蚂蚁作为生活中常见的一类昆虫,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却很少有机会仔细地观察它们,深入地探究它们,这不失为一次走进蚂蚁世界的好机会,于是,我鼓励孩子们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和蚂蚁来一次近距离的接触,我们带着放大镜,拿着小镊子,愉快地宣布:“嗨,小蚂蚁,你好,我们来了。”

小蚂蚁的话题似乎变成了一个小炸弹,每一次投放出去,总能点燃孩子们的语言细胞,他们能叽叽喳喳地讲述着自己的发现,说明孩子们对“小蚂蚁”的话题有着强烈的表达愿望。而且,孩子们对小蚂蚁的行为感到很迷惑,他们为小蚂蚁提供了很多食物,可是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小蚂蚁对这些食物似乎都不感兴趣,为什么不吃树叶?为什么不吃“果子”?小蚂蚁爱吃什么?根据观察到的结果,孩子们疑惑极了。

看着孩子们紧皱的小眉毛,我却非常开心,有了问题,孩子们才会由探索的欲望,我支持孩子们要做实验的决定,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自己去寻找实验材料,从解开蚂蚁食谱的奥秘开始,逐步打开蚂蚁世界的大门。

二、活动目标:

1. “蚂蚁”的话题感兴趣,主动参与“蚂蚁”探索活动,并能用基本完整的用语言讲述在活动中的发现。

2. 通过纸质调查表、翻阅图书、观看视频等方式收集有关于蚂蚁身体构造、等级分工、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信息。

3. 对蚂蚁洞穴进行观察与比较,了解蚂蚁洞穴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4. 与同伴分工合作,尝试用不同形状的木块积木搭建蚂蚁迷宫。

5. 能根据搭建失败的活动提出问题,总结经验,为成功搭建蚂蚁迷宫出谋划策。

三、《你好,小蚂蚁》项目活动资源利用规划表

 你好,小蚂蚁 项目活动中资源利用规划表

核心资源描述

(类别、基本特征、适用范围等)

核心事件

经历的活动

核心经验

辅助资源

工具、材料

其他资源(家长等)

  蚂蚁是一种昆虫,中国境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600多种。蚂蚁的外部形态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室内环境常见的蚂蚁有小黄家蚁

蚂蚁为典型的社会性群体,能相互合作照顾幼体;具明确的劳动分工。

蚂蚁绝对是建筑专家,蚁巢内有许多分室,这些分室各有用处。蚁窝牢固、安全、舒服,道路四通八达,错综复杂。蚁窝外面还有一圈土,还有一些储备食物的地方,里面通风、凉快、冬暖夏凉,食物不易坏掉。

初遇小蚂蚁

缘起:不吃树叶的小蚂蚁

讨论:小蚂蚁吃什么?

调查:小蚂蚁的食物

实验:小蚂蚁的食谱

绘画:可爱的小蚂蚁

1. 能基本完整地讲述自己的调查结果

2. 对探索蚂蚁的活动感兴趣,经常问与蚂蚁有关的问题

3. 能通过调查表、观看视频等方式收集有关于蚂蚁食物的信息

4. 能用图画或者其他符号记录调查结果

放大镜

电脑

勾线笔、记录本能记录材料

调查表

面包、米饭、蔬菜、肉类等做实验的材料

家长:配合幼儿完成调查表,了解蚂蚁的食物

蚂蚁小百科

实践:寻找小蚂蚁

讨论:小蚂蚁住哪儿

知识:小蚂蚁的家

区域:蚂蚁工坊

知识:庞大的蚂蚁王国

1. 愿意与他人谈论蚂蚁住在哪儿的话题

2. 能根据蚂蚁绘本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蚂蚁王国的基本知识,如蚂蚁等级、蚂蚁窝构造等

3. 对蚂蚁的行动轨迹进行观察,提出“蚂蚁的家在哪儿”的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

4. 通过亲自饲养、绘本阅读、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蚂蚁等级制度

放大镜

蚂蚁绘本

蚂蚁王国视频

家长:收集蚂蚁的绘本,并带到幼儿园分享

小区:寻找小区里的蚂蚁窝

蚂蚁迷宫

实践:搭建前的准备

实践:蚂蚁通道宽窄辩论赛

讨论:高高矮矮学问大

实践:合作力量大

知识:分工与合作

实践:蚂蚁迷宫成功啦

延伸:我设计的蚂蚁迷宫

 

1. 能在户外搭建场地连续搭建蚂蚁迷宫半个小时左右

2. 能按自己的想法搭建蚂蚁迷宫

3. 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合作搭建蚂蚁迷宫的活动

4. 在搭建蚂蚁迷宫的活动中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

大型木块积木

蚂蚁窝结构图若干


三、情境脉络:

























、课程故事:(含每一篇的识别与回应)

蚂蚁吃什么

午餐中,阿姨协助孩子们整理餐桌,“谁的肉肉啊,没有光盘哦。”阿姨端着一个盘子,盘子中整整齐齐地放着一些鸡腿肉,“阿姨,这是我留给蚂蚁的。”陈烨小心翼翼地拿过盘子,“我留一点蔬菜给蚂蚁可以吗?”彤彤指着盘子中的木耳说,“蚂蚁可吃不了那么多,你可以留一点点给它们。”我建议说。“好的。”彤彤用勺子挑出一点木耳放在一旁,“那我剩一点青菜”“下午的水果吃什么,我们也可以留一点给蚂蚁”“周老师,你桌子上的面包能给蚂蚁留一点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规划着蚂蚁的食谱。

孩子们将六份食物放在发现蚂蚁的地方,下午点心过后,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开始讨论起来,“会不会蚂蚁已经把食物都吃完了。”曼妮一脸兴奋,“可能已经把面包吃完了。”袁来一边分析一边对曼尼说:“刚才刚刚放下盘子的时候,面包上就有蚂蚁了。”“因为蚂蚁是香香甜甜的,蚂蚁最喜欢香香甜甜的东西。”朱子翀猜测说。说着,孩子们来到了观察点,因为孩子们脚步的震动,食物上的蚂蚁顿时慌乱地四处散开,“轻点轻点,蚂蚁被吓跑了。”听到朱子翀着急的喊声,大家的脚步放轻了,蹲在一旁看了会,蚂蚁们又回到了食物上,“面包上最多。”袁来说。“肉肉上也有好多蚂蚁。”戚雯雯说。“青椒上面蚂蚁最少。”曼妮指着青椒说,“青椒味道是苦的,所以小蚂蚁不爱吃。”“我们人类吃的食物,小蚂蚁都爱吃。”朱子翀说。

孩子们对蚂蚁的食谱非常感兴趣,所以前一天孩子们就已经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了前期调查,简单了解到蚂蚁是一种杂食性的昆虫,比较爱吃甜味的的食物,但是素类食物和肉类食物也是吃的。那么我们幼儿园里的蚂蚁会爱吃什么呢?孩子们根据今天的食谱收集到了木耳、鸡肉、青椒、面包、苹果物种食物,包含了水果、肉类、素类、甜味食物,孩子们的实验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案例中孩子们通过和家长一起上网查询资料,自己做实验观察是研究结果都是收集信息的方式。通过这样的调查与实验,让孩子们知道了我们幼儿园里的蚂蚁在五种食物共同出现的时候,最爱爱吃肉类和面包、水果等带有甜味的食物。

教室里的小蚂蚁

晨间活动的时候,彤彤钻在桌子地下寻找着什么?“怎么了?积木掉了吗?”我好奇地问,“不是,我刚才看到了一只小蚂蚁。”彤彤探出小脑袋兴奋地喊起来。“在哪儿呢?”“教室里这么会有小蚂蚁?”“我也来找找。”孩子们纷纷丢下手中的玩具加入寻找小蚂蚁的行列。“这儿,这儿,爬到柜子下面了。”启航指着柜子说。“门口有好几只蚂蚁。”蹲在门口的陈楠峰也找到了,顾峻潼指着墙说:“怎么墙上也有蚂蚁啊?”

小蚂蚁为什么会跑到教室里来呢?这个问题引起来大家的讨论,“小蚂蚁看到我们的门开着,所以来看看教室里有什么。”顾曼妮说。“我们教室里的饼干太香了,小蚂蚁闻到味道了,所以爬进来想吃饼干。”朱子翀猜测说。“对,小蚂蚁一定是饿坏了,他们还没有吃饭呢。”“那他们爬到墙上去干什么,墙上又没有吃的东西。”顾峻潼反驳道。“我知道了,小蚂蚁想从窗户爬出去,它们一定是迷路了。”“小蚂蚁找不到家了吗?真可怜。”顾嘉妍满脸心疼地说道。

一位不速之客打破了教室的宁静,大家纷纷加入寻找蚂蚁的行列中去,“小蚂蚁为什么要到教室里来呢?”围绕这个问题,孩子们又一次开展了讨论,孩子们猜测蚂蚁来到班级的原因可能是寻找食物,但是因为看到墙壁上也由蚂蚁,大家便开始质疑这个猜测,墙壁上没有食物,那小蚂蚁爬上去是干什么呢?看到了墙壁上的窗户,孩子们认为可能是小蚂蚁找到食物后准备回家,可是迷路了,找不到家,于是话题的中心转移到了“小蚂蚁家在哪儿”上来。

小蚂蚁的家

(一)家在哪儿

看到“迷路”的小蚂蚁,孩子们决定要送小蚂蚁回家,可是小蚂蚁的家在呢?“小蚂蚁的家在树上。”睿睿说。“为什么?”我问他。“我看到沙池那边的树干上都是蚂蚁。”睿睿指了指沙池的方向说。“我觉得蚂蚁住在瓷砖缝里。”小豪说:“操场上的砖头缝里也都是蚂蚁,我家里的瓷砖缝里也有蚂蚁。”“蚂蚁在缝里爬来爬去,可是没有钻进去啊。”雯雯一边思考一边说:“小蚂蚁是没有家的,它一直在外面爬。”“不是的,蚂蚁有家的。”“对呀,蚂蚁家里有很多很多蚂蚁。”雯雯的言论收到了大家的反驳,“蚂蚁的家在泥洞里。”峻潼说。“对的,小蚂蚁的家就在地底下的泥洞里。”曈曈说。“你是这么知道的呢?”我问曈曈,“小猪佩奇里说的。”“或许我们可以从书本或者网上查查资料,如果你们家里有介绍小蚂蚁的书可以带来分享。”我建议道。

(二)内部结构

第二天,几位孩子带来了小蚂蚁的书籍,翻开图书,大家清楚地看到了小蚂蚁的家,特别是有一本立体图书,尤为形象。

“小蚂蚁真的住在地洞里啊。”“那个圆圆的是什么?”“蚂蚁的蛋吗?”“蚂蚁又不会下蛋。”“这是蚂蚁宝宝吗?”“那只蚂蚁为什么这么大?”孩子们一边看书一边叽叽喳喳地讨论。“你看到了什么呢?”我问孩子们。“蚂蚁的家有很多路。”“蚂蚁的家里有很多大的泥洞。”“那是什么呢?”我问,“放食物的。”“都是放食物的吗?”我继续问。“不是的,这是蚁后的房间。”小楷说。“哇,你真厉害,知道蚁后。”我表扬了小楷,“你们知道蚁后有什么本领吗?”“蚁后是生小蚂蚁的。”曼妮说。“看来大家对小蚂蚁的调查都很仔细哦。”我对孩子们竖了竖大拇指。“有放食物的仓库,有蚁后的房间,还有泥洞是干什么的呢?”“这是蚂蚁宝宝的房间。”小妍指着堆满蚂蚁卵的泥洞说。“这是搬运食物的蚂蚁房间。”正正说。“对,负责搬运食物的蚂蚁叫做工蚁,他们每天都在工作。”“还有的蚂蚁会攻击敌人,这是兵蚁。”正正继续说。“哇,你好厉害,是的,蚂蚁有不同的等级分工,每一种蚂蚁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任务。他们家里的房间也是这样,每一个房间都有不一样的作用哦。”

家长资源、图书资源的利用让我们对小蚂蚁“家”的探索更加深入,孩子们从立体书上清晰地观察到蚂蚁窝中丛横交错的通道和作用各不相同的“房间”,根据图书的图文展示,孩子们对蚂蚁窝的内部结构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与此同时,还看到了蚂蚁的分工,正因为家长也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课程中,收集图书,制作图书,让孩子们对蚂蚁的认知更全面,也更深入,知道了很多我们没有涉及到知识。

孩子们对小蚂蚁的“家”兴趣不减,单纯地从书上获取知识似乎并没有达成孩子们的预期,这可怎么办?“如果我们把蚂蚁的家搬到班级里就好了”孩子们的童言稚语我没有忽略,我想也许可以满足孩子们的愿望,于是,在新的一周孩子们发现了班级里多了一个物件,蚂蚁的家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班级。 

蚂蚁工坊趣事一二

趣事一:蚂蚁死了

曼妮拿着小镊子吧切碎的苹果从喂食孔投放进去,看了一会,发现蚂蚁没有动,然后用镊子在蚂蚁工坊上敲了敲,蚂蚁还是没动,“不会是死了吧。”袁来指着一堆小蚂蚁说。“不可能,刚才它们还在动。”曼妮说完,用更大的力气敲了敲,发出了很大的声音,“还是不动啊。”袁来说:“肯定死了,大家快来,蚂蚁死了。”十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会的,上面那只在挖洞。”“它们靠在一起取暖,今天有点冷。”“那他们为什么不动呢?”讨论到最后,越来越多的孩子认为蚂蚁死了,在孩子们的建议下,我们一起咨询了老板,老板耐心地告诉我们,蚂蚁是群居昆虫,有时候10多天都堆在巢穴里不动,只有少数几只蚂蚁才会外出工作。知道蚂蚁没死之后,孩子们都松了一口气。 

趣事二:蓝色通道

这几天,小蚂蚁的工作热情高涨,长长短短的通道挖了好几条了,孩子们对这些蓝色的通道充满好奇,“这一条条的是蚂蚁挖的吗?”“我也没看见它们在挖呀。”正正和洋洋几位孩子围着蚂蚁工坊一边观察一边讨论,“书上的蚂蚁通道都是咖啡色的,这个怎么是蓝色的?”“哦,我知道了,这是蚂蚁游泳的时候留下的气泡。”洋洋猜测说。“这又不是水。”大家反驳了洋洋的猜测。“这是蓝色的泥土,当然是蓝色的通道啊,上面这些都是蚂蚁运出来的。”潼潼说。我把蚂蚁工坊抬高,让孩子们从下往上观察,正好有一只小蚂蚁从一条通道里出来,“哦,这是蚂蚁走路的。”正正恍然大悟,“它们为什么挖了这么多的路?”小豪看了我一眼接着问:“周老师,是不是你挖的?”“不是不是,我没有这个本事,这都是小蚂蚁挖的,但是你的问题很好,它们为什么要挖这么多的路呢?”“蚂蚁很多啊,只有一条路会太挤。”“它们可以走不同的路去不同的房间”“遇到危险可以从很多条通道逃生”“这么多的通道好像迷宫呀”......

蚂蚁工坊来到班级之后成为了孩子们的宝贝疙瘩,不时地跑过去看一看,蚂蚁有没有好好进食,是不是该喂水了,食物残渣有没有定期清理,为了小蚂蚁的健康成长,孩子们都用足了心思,这两则案例就是孩子们在照顾蚂蚁时发生的趣事。孩子们看到一动不动的蚂蚁产生了疑问,蚂蚁是不是死了,为什么都挤在一起呢?一番讨论后,孩子们建议咨询老板,通过采访的方式收集到了蚂蚁为什么不动的信息。

观察中,孩子们看到蚂蚁工坊中一条条蓝色的通道非常好奇,这些通道是不是都是蚂蚁挖的呢?可是我们为什么没有看到它们在挖通道?这么多的通道用来干什么?孩子们根据这一观察结果,纷纷猜测答案,我提供了一个讨论的机会,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将自己的猜测结果与同伴分享。 

搭建场地辩论赛

“我们幼儿园里可以建造蚂蚁迷宫吗?”我问孩子们。“当然不行,我们又不是蚂蚁。”一听到问题,孩子们还没有思考,直接就否决了,“都认为不行吗?那还真的很可惜啊。”我鼓励孩子们试着想象一下。“其实有这样的迷宫挺好玩的,转来转去。”小翀说。“对呀,我们就可以钻进去捉迷藏了,那就太好了。”孩子们的思维逐步打开了,开始天马行空地想象起来。“我们这么大,怎么钻进去?”“找个工程车来挖一个蚂蚁迷宫吧。”小豪建议。“我们的弄堂这么小,工程车开不进来。”曼妮说。

看到孩子们陷入了僵局,我问:“咱们幼儿园里有没有什么材料可以利用?”“哦,泥巴地啊,我们用铲子挖下去。”小翀建议说。“那要挖多大的洞洞啊,我们钻进去身上都脏了。”正正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那我们就再搭建场吧。”小翀又想到了好办法,“搭建场砖头地怎么挖洞啊?”袁来问。“我们用积木搭一个通道不就行了。”小翀小手一摊,回答说。“不行不行,怎么搭?”其他孩子们一脸疑惑,我鼓励小翀到搭建场示范一下,大家来到搭建场,看到小翀的搭的通道,都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

除了案例中的活动,其实我们在很多活动中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们把一个问题抛下去的时候,孩子们脱口而出的回答可能并没有经过思考,经过我们语言的引导,孩子们自然就会打开思路。本案例中,孩子们一开始受到思维的局限,认为在幼儿园里搭建蚂蚁迷宫是不可能的,仔细分析孩子的话,我捕捉到了一些不可能的信息,所以将孩子们纠结的材料引导到园内材料上,关注点转移过来后,孩子们开始对材料、场地进行筛选,小翀的亲自示范让大家心服口服,大家都认为在搭建场用大型积木搭建比较合适。 

合作力量大

孩子们回到教室,激烈地讨论着失败的原因,“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我问孩子们。“时袁来他们没有和我们一起搭。”曼妮指着旁边的袁来说。“我是顾嘉妍,黄煦彦一组的。”袁来回答说。“我们要连接起来,这样通道才会长。”曼妮说完,正正也发表了自己看法:“我和洋洋一组的,然后一直搭一直搭,最后和曼妮他们连接起来,我们的通道就变得很长了。”“对呀,你们没有和我们连接起来。”“我们后来积木没有了,都被你们用光了。”顾嘉妍说。“你们的通道长不长?”我问袁来,“我们的通道很短。”袁来回答我。“所以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呢?”我问其他孩子。“我们要一起搭,所有的人都一起搭。”小翀说。“对呀,我们都一个班级的,大家都要合作,这样搭出来的通道才是最长的。”

搭建前,我就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讨论,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蚂蚁,设计这个情境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知道要合作,可是在搭建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还是习惯性地小组合作,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开始考虑要不要提醒他们,最后我还是让孩子们自己找到问题,果然在规定的时间内,孩子们没有成功,让孩子们自己观察之后回到教室总结失败的原因,大家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孩子们根据观察结果知道了原因,在下次的搭建活动中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 

分工与合作

“这里的积木太多了。”正在搭通道的潼潼发现有一堆积木阻碍了他的去路,可是搬运积木的小朋友还在源源不断地把积木搬过来,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这一次的通道比上一次的还要糟糕,很多积木堆在了通道中间。

“这里怎么有这么多积木?”小豪看到了问题所在。“你们搬运的时候不可以把积木放在通道里的,小蚂蚁就爬不过去了。”小岚说。“我们都来不及搭。”潼潼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我问孩子们。“搬运积木的人太多了,搭的人太少。”小怡说。“那该怎么办呢?”我继续引导。“让多一点的人来搭蚂蚁迷宫,搬积木的人不需要那么多。”“是啊,我们虽然都在合作,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没有上一次好,是因为我们没有很好的分工,分工也是非常重要的。”活动最后我根据孩子的回答做了总结。

第二天,孩子们在搭建前,都在找好朋友分组,“我们几个是搬运积木的。”“我们也想搬运积木。”“不行,搬运的人不用太多。”“那我们就搭通道吧。”孩子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你们分了几组?按照你们分号的组站好。”孩子们一下子分成了2组,并告诉我他们分别是哪一组的,而且根据不同的分组,他们自己的小组里也进行了小分工。

对中班的孩子来说,能在一个活动中有序地分工,合作完成一个作品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在活动前,我是有一点担心,分工该怎么分?最后怎么进行合作?因为前一次的经验,孩子们知道合作的重要性,所以大部分孩子关注到了合作,分工却没有做的很好,这一项任务对他们来说实在是有点困难。我鼓励孩子们尝试分工,并说一说分工之后应该怎么做?知不知道自己负责的工作是什么?我发现孩子们特别棒,更让我惊喜的是,他们除了全班分工之外,他们自己的小组里也有分工,比如搭建通道组,有人负责把搬运组运来的积木进行分类挑选,有人负责搭建通道与主通道连接,细致的分工,让孩子们的工程完成速度大大增加。   

高矮宽窄学问大

孩子们搭建的蚂蚁迷宫已经初见规模,可是我发现孩子们似乎都变得严格起来。“这里的通道太窄了,我都走不过去。”小岚一边说一边走进通道,果然这里的通道只能容纳她的一只脚,根本迈不了步,“要大一点。”小兰一边说一边推到通道重新搭的宽一些,“也不能太大了。”小页看着蚂蚁迷宫的入口说,大家正商量着入口的大小,曼妮那边的通道哗啦啦都倒了下来,“啊呀,又要重新搭了。”“你这边太高了,我蹲下来就碰到了。”“小楷不要再加积木了。”曼妮一边制止小楷,一边把搭的过高的积木拿下来,还不忘蹲一下,测量一下到底多高菜不会碰到积木,“下面的积木不能圆柱的,要用方方的?”“为什么?”我问。“因为方方的积木比较稳。”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搭建经验。

孩子们搭建了这么多次,也失败了这么多次,可是孩子们却没有气馁,一次次的尝试过后,孩子们积累了大量的搭建经验,知道怎么搭建比较稳固,通道多宽比较合适,通道多高才不容易倒塌。孩子们在搭建的过程中,不忘随时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做出修改,说明孩子们在这过程中是有思考的。最终我们的蚂蚁通道成功了,孩子们甚至还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做了双通道,但是我们的探索还没有结束,孩子们看着蚂蚁迷宫图,纷纷讨论着下一次应该要搭建的部分,看来,孩子们有点迫不及待了。

 

蚂蚁迷宫成功啦

“这个是主通道,对不对?”小豪指着蚂蚁迷宫图问同伴,小来用手指着图纸说:“这个就是我们昨天搭好的通道,这里的还没有搭起来。”“这些是什么呀?”我问。“这些是仓库。”雯雯说,“都是仓库吗?”“不是,这是蚂蚁宝宝。”冯嘉翊有了不同的意见,一边用手在图纸上滑来滑去一边介绍说:“这是仓库,有骨头,这是蚁后的窝,这是蚂蚁宝宝的窝。”孩子们开始讨论起蚂蚁窝中每一个房间的作用,“从这张图纸上看,我们需要搭几个房间呢?”我问孩子们。“1,2,3......”孩子们数了起来,“6个。”“这六个房间功能一样吗?”“不一样。”“每一个房间都是有作用的。“我想搭蚁后的房间。”“我想搭雄蚁的房间”“我要搬运积木,昨天我就想进搬运组。”孩子们根据图纸上的六个房间开始自行分组,最终分成了7个小组,有搬运组,通道组,蚁后组,雄蚁组,幼虫组,仓库组,蛹组。

前段时间,我和孩子们一直致力于蚂蚁通道的搭建,对这两张一直张贴在墙面的蚂蚁窝结构图没有详细地观察过,也没有解读每一个穴室的作用,但是,孩子们根据图纸上的画面,也能将每一个穴室的作用说个大概。孩子们成功搭建了通道后,开始思考如何搭建蚂蚁穴室,因为只有将穴室与通道相连接,那我们的蚂蚁迷宫才算是真正完成。因为有了图纸,孩子们在分工的时候就很容易参照图纸上的穴室进行分工,最终合作连接主通道,这样我们的第一个蚂蚁迷宫就完成了。

 

 

我设计的蚂蚁迷宫

在孩子们搭建的时候,我拍了视频和照片,等孩子们回到教室,我把视频和照片播放给孩子们看,“我们的蚂蚁迷宫好大。”潼潼高兴地说。“和图纸一模一样。”正正指着图纸说,“所有的蚂蚁迷宫都长得一样吗?”我问孩子们。“不会。”“为什么?”“因为蚂蚁不一样啊”小豪说。“对呀,不同的蚂蚁挖的蚂蚁迷宫也是不一样的”曼妮说。“可能会出现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我继续引导孩子们开展想象。孩子们思考了一会儿,小怡说:“有的蚂蚁可能数量太多了,所以房间会比6个还多。”“对呀,蚂蚁数量会影响蚂蚁穴室的数量,蚂蚁数量越多,房间肯定也会更多。”我给予了肯定。“我觉得有的蚂蚁会运来很多食物,一个仓库放不下,可能需要两个仓库”“我觉得一条主通道可能会堵车,可以挖两条主通道。”“蚁后可能会生更多的宝宝,所以一个房间放蚂蚁宝宝就不够了。”......孩子们的想法越来越多,“如果是你来设计一个蚂蚁迷宫,你会设计成什么样子呢?”潼潼说:“我要设计两个入口,两个出口。”小翀说:“我要设计很多个仓库,这样蚂蚁就能过冬了。”“我知道你们有很多有趣的想法,拿我们来设计一个蚂蚁迷宫,然后在搭建出来。”“太棒啦!”孩子们拿出纸笔,开始设计自己的蚂蚁迷宫。

孩子们对自己设计设计图这件事儿壮志满满,但是对中班上学期的孩子来说,独立设计出一张是设计图是有一定的难度,一次就成功几乎是不可能,所以在孩子们第一次创作失败后,我就开始让孩子们观察现成的蚂蚁窝结构图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这些线条是如何组合变成通道,何如组合变成穴室,如何组合变成S弯,我们一步步探索,不急于求成,从先学会如何用双线条画出通道,如何变成大小均匀的弯型通道,在如何用线条表示与穴室连接,多次活动之后,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创作设计图的技能,终于能独立设计出自己的蚂蚁迷宫图。孩子们通过选票选出最受欢迎的几张设计图,根据设计图搭建自己的蚂蚁迷宫。我想孩子们的创作是无限的,那我们能搭建出来的蚂蚁迷宫也是形式多样的,所以在我们的建构场,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创新思维,设计出各种迷宫,当然,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我们还可以设计出难度更大,结构更加复杂的蚂蚁迷宫。

、课程评价:

1、幼儿的评价:

幼儿姓名

评价

顾嘉妍

蚂蚁是群居的昆虫

顾曼妮

每一个蚂蚁窝里都有一个蚂蚁皇后,它是所有蚂蚁的妈妈

贺晋凯

蚂蚁窝里由弯来弯去的通道

陈韩正

蚂蚁的分工是不一样的,由兵蚁、工蚁、蚁后

黎新怡

蚂蚁窝里有很多房间,每个房间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2、家长的评价:

幼儿家长

评价

顾峻潼奶奶

孩子回来找了蚂蚁的书,告诉我最大的那个是叫蚁后

姚钰彤妈妈

彤彤说蚂蚁窝里的蚂蚁都是蚁后生的

沈洛汐爸爸

做了调查才知道,蚂蚁由这么多的种类

徐启航妈妈

启航在家里用积木搭了长长的蚂蚁通道,让我们和他一起走

贺晋凯奶奶

在公园散步,孩子总是和我一起找蚂蚁窝,说要让我认识小蚂蚁的名字


3、老师的评价:(幼儿的发展与分析)

1)物体形体结构特征感知能力的提高

本项目中,孩子们利用的大块的积木进行建构,主要用到的建构技能有叠高、延长、铺平和围合,孩子们根据蚂蚁窝的形态特征知道在搭建蚂蚁迷宫的时候需要考虑到通道的长度,围合的宽度。在观察蚂蚁窝的图纸时,孩子们知道在搭建的时候需要用围合的方式搭建出6个房间,主通道搭建的时候需要空出一部分用来连接房间,《指南》科学领域(二)目标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4~5岁典型特征“能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画出或打出该物体的造型”。根据提供的蚂蚁窝图纸,孩子们感知到了蚂蚁窝的形态结构,并以此搭建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蚂蚁迷宫。

(2)分工与合作能力的提高

蚂蚁迷宫的搭建是一个大的工程,独立搭建和小组搭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搭建前,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蚂蚁,我们这么多蚂蚁要来搭建蚂蚁迷宫应该怎么做呢?孩子们几乎脱口而出“合作”,那么是什么是合作呢?孩子们告诉我就是所有人都一起搭建,孩子们的回答没有错,但是怎么让孩子们来自己体验合作呢?亲身实践是最好的方式,第一次搭建,孩子们是有合作,但是他们自然分成了几个小组,可想而知,最后的结果是每一个小组都没能完成,这一次让他们明白了全班合作的意思。然而下一次的合作中哈子们又发现了新问题,因为只有合作没有分工也是不行的,怎么分工?分哪些工?分好了每一组应该做什么?孩子们因为分工与合作讨论了两次,最终决定根据蚂蚁迷宫设计图进行分工,通道组,蚁后组、幼虫组等,一共分了7组,而每一小组他们自行进行分工,有人搭建,有人搬运,最终孩子们非常迅速地搭建成功了。

因为积累了分工合作的经验,后来开展的各种搭建活动,孩子们很自然地在搭建前进行分工,孩子们的搭建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

(3)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经验总结的能力

孩子们第一次搭建蚂蚁迷宫到最后成功,我们一共尝试了6次,每一次,我都会让孩子们做小评委,在未完成的蚂蚁迷宫边上走一圈,仔细观察,然后回到教室讨论为什么没有成功。第一次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全班合作,小组合作搭建出来的蚂蚁迷宫又小又短。第二次失败的原因是太多的人区搬运积木,很少部分的人在搭建,孩子们没有做好分工,这样堆积的积木越来越多,搭建人员无从下手。第三次失败的原因是搭建人员没有按照图纸,只是一味地搭建同一条通道,搭建出来的蚂蚁迷宫只是一条长长的通道。第四次失败的原因是通道搭建过高,很不牢固,走过去的时候通道就已经破损,第五次失败的原因是通道过窄,小蚂蚁进不去。每一次的失败孩子们都能自己找到原因,下一次搭建的时候,孩子们就能避开这个问题,所以一次一次的失败让孩子们积累了很多搭建的经验,最终终于成功搭建了蚂蚁迷宫。

七、课程思考:(课程实施分析与反思及困扰我们的问题)

本次项目的开展完全在计划之外,要说引起开展本课程的兴趣的那就是来自于孩子的热情,第一次发现孩子们对小蚂蚁感兴趣是在午餐后的纳凉,大约也就三四名幼儿跟随着蚂蚁行走的路线小步向前挪动,慢慢的,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他们的行列,最后几乎全班孩子都在关注小蚂蚁,特别是小蚂蚁爱吃什么的话题一直萦绕在耳边。既然孩子们这么感兴趣,不如就挖掘一下小蚂蚁的资源,带着孩子们走入蚂蚁的世界吧。

正式进入课程距离孩子们发现蚂蚁已经过去一周了,这一周的空白期我是专门留出来观察孩子的反应的,因为太多的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孩子们的兴趣就没有了,所以这一次我拖延了一点时间,观察孩子们对蚂蚁的热情程度,这一周,我发现,孩子们对蚂蚁的讨论从“吃什么”发展到“去哪儿”,看来孩子们对小蚂蚁的探究欲很强烈了,于是为期一个月的项目课程“你好,小蚂蚁”步入正轨。

这一次的课程预设时长为三周,但是我并没有按照预期的课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多次修改,因为孩子们对小蚂蚁感兴趣的点一直在改变,我不舍得忽略孩子们的每一次探索,所以我把预设的课程放在孩子的后面,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可探寻的点。比如,刚开始孩子们感兴趣的是蚂蚁的食谱,所以课程走向是追寻蚂蚁食谱,但是很快孩子们兴趣点转移到蚂蚁等级分工,所以课程走向改变成蚂蚁王国探秘,然而这次蚂蚁王国探秘孩子们在自己收集资料和读书区自主阅读的时候,就已经学习到了相关的知识,这一过程是不需要老师参与,孩子们自主就能完成。经历这两次的修改,让我深深反思,是不是我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太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加到课程中去,我认为孩子们感兴趣的孩子们就一定会感兴趣吗?我预设的课程走向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帮助有多大?这两个问题让我思考很久,目前仍在摸索。

本课程最后的重点放在了蚂蚁迷宫的搭建上,孩子们观察到蚂蚁窝内部结构之后大为震惊,一方面和孩子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另一方面我和孩子思考的是如何吧蚂蚁窝搬到幼儿园,什么材料、哪块场地、如何搭建?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地解决,中班上学期的孩子在搭建设计图方面还有些许困难,所以一开始从认识设计图开始,根据现成的蚂蚁窝结构图认识蚂蚁窝的结构特征,并根据此图进行初步搭建,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经验,通道的大小,通道的高矮,房间的分布都是讨论的重点,最终,孩子们终于成功地在搭建场建构出了蚂蚁迷宫,接下来的活动则可以与《弄堂迷宫》衔接,尝试创作设计图,再根据设计图进行弄堂迷宫的搭建。